请告诉儿女:找对象,有房有车已经过时了,现在流行“新三样”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21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前几天,民政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结婚离婚登记数。

相较去年上半年的数据,今年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增加了10.9万对,离婚登记数增加了5.7万对。

在舆论普通恐婚恐育的大环境下,结婚登记数不降反升,大概能让很多操心孩子的人松一口气。

但现实不是童话,领证结婚不是故事的结局,并非迈出这一步就万事大吉了。

更何况,去年那高达57.5%的离婚结婚比,也证明了这个时代里婚姻的脆弱。

身为父母,我们有义务也有权力,尽可能地帮儿女把好关,既不能恐惧婚姻,也不该太过随意,盲目结合又草率分开。

现在在网上有一种论调,说两个人在一起,与其看感情,不如看钱,毕竟“人是会变的,钱才是真的”。

甚至于,很多年轻人都公开表示,只要对方有房有车,家底殷实,就算当面出轨也不重要。

的确,经济基础绝对是重中之重,这点十点君并不否认。

但过来人都清楚,光是有钱,远不能让一段关系长久稳定。

婚姻的本质,终究看的是两个人能否契合,是否匹配,能否一起生活。

所以,请一定告诉儿女,找对象千万别只看房和车,能做到这三样,才算良缘。

前两天在网上刷到一对异地恋情侣的视频。

两个人一起打着电话,计划着还有多少天才能见到对方。

女生翻着手机备忘录,说攒了很多很多想吃的东西,等见了面一起吃,说着说着,突然听到男生在那边说,“我好爱你啊”。

女生愣了一下,笑着问:“有多爱?”

男生说:“爱到想和你吃好多好多的饭,吃很久很久的饭。”

真的很甜啊,比起说什么一眼万年,还是这种落到实处的示爱,更让人觉得可靠和渴望。

吃饭虽是小事,但对于找对象来说,却是再重要不过的事。

能吃到一起,也愿意一起吃饭,就说明了,每天一定会有那么一时半刻,彼此只属于对方。

关注过一个很温馨的美食账号@培根日记。

在这个流量为先的时代,这个账号的出镜人却是一对面相普通的夫妻,吃着普通的食物。

乍一看,没什么噱头,可看他们一起吃饭,总能带来一种治愈感。

两口子聊着天,分享彼此对食物的感受和评价,回味对过往美食的回忆。

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

两个相爱的人,一起做着吃饭这样温暖的事情,比再多珍馐都吸引人。

也难怪网友总在他们评论区说:

这就是我想象中婚姻的样子,虽然平平淡淡,但幸福美满。

同样的例子,其实在我身边也有很多。

比如朋友小丽,结婚七年多了,依然是我们朋友圈的模范夫妻。

听小丽说,他们夫妻的第一次见面,就是在餐桌上。

点菜时,他照顾到了小丽的忌口和喜好。

用餐时,没有太大声音,也没有飞溅汤汁和酱料,始终保持着餐桌上的干净。

细心、耐心、斯文、有家教,这是小丽对他的第一印象。

更可贵的是,他们的口味也很接近,天然促进了关系。

而后,他们的感情,也在一次次会面吃饭中加深。

小丽说,很少见到有这么完美的吃饭搭子,不仅饮食喜好和她类似,还能让她自然而然放松下来,胃口和心情一同变好。

现在流行一个词,叫“生理性喜欢”。

所谓的生理性,就是看到这个人,不假思索,就会产生欲望。

而食欲,是其中最先被激发出的。

能一直一起用餐的人,一定是需要足够多的好感,相处起来足够舒服的。

别小看这一点“舒服”,人生路很长,不舒服的婚姻,就像名贵跑鞋漏进去了沙子,再好看再值钱,也穿不久。

能吃到一起去,感情就有了扎实的基础。

往后余生,任山高水长,风霜相逼,坐下来吃顿热饭,有再多艰难,都能好好整顿心情面对。

不少人在婚姻中,都会有这样的感受:

我们好像还在一起,但早就没什么好说的了。 我们只讨论柴米油盐,内心距离越来越远。

就像“空心人”一样,躯壳还立在那,内在却早空了,一碰就碎。

但其实,这样的“空心”感情,病源往往不在感情破灭后,而在当初择偶时。

长期以来,社会的主流思想都是觉得,男女思维有别,缺少共同话题是很正常的。

“有话聊”,通常是一个被忽略的择偶标准。

可事实上,找一个能聊到一起的,愿意聆听和坦露内心深处想法的伴侣,本该是件十分重要的要求。

一方面,聊天和肢体接触一样,都会逐步递增程度,逐渐升温感情。

美剧《生活大爆炸》中,以理性著称的谢耳朵参加了一项心理学实验。

实验主题是“如何通过36个问题让两个陌生人相爱”。

谢耳朵起初是并不相信这个实验的,但随着两人探讨的问题慢慢深入,坦露自身想法越来越多,短短几十分钟下来,他意外发现自己真的与对方变亲密了。

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,叫做“自我暴露效应”。

指的是当一个人开放自己、坦诚内心时,更容易激发对方的共情和信任,双方也更可能向彼此靠近。

另一方面,聊天又是所有维持感情新鲜感和亲密度的方法里,最普适最低成本的。

之前看到过一对百岁夫妻的婚姻日常。

两位老人一辈子恩爱,感情始终没消退,原因之一就是两个人都喜欢和对方说话。

说甜蜜的情话,说琐碎的废话,说共同的回忆,说见解与深思……

在视频中,老爷爷说:

我俩就好说话,说不完的话。 别人都觉得我俩感情好,啥时候见我俩都搁一块絮叨。 都好说话,谁也不嫌谁烦,高兴了说话,吵架了也说话,不生闷气。 一辈子没啥秘密瞒着对方,为啥呢,嘴比脑子快,还没来得及瞒就先说出来了。

有网友在评论区说:

这样的感情真吵,真闹,但也真幸福。

还有人开玩笑说:

这老两口不到五分钟,把我和老公一年的话都说完了。

当然了,人的性格不同,也并非一定要这么多话,才说明感情好。

但能像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开启聊天的夫妻,一定是默契而恩爱的,在灵魂深处有共鸣的。

只靠激情开启,只凭责任感维系的婚姻,是脆弱的,随时可能分崩离析。

感情想要细水长流,离不开一次次的对谈,帮助我们了解对方,理解对方,反复地爱上对方。

能聊到一起去,那这段感情就有了续航。

四季殊异,但都有好风景,人生的不同阶段,也都有独特的阅历和想法,可供谈心。

这样一直聊下去,就等同于,这样一直爱下去。

复旦大学教授陈果有个朋友,和妻子感情很好。

两人约定好,每年都一起学一件有趣的事,有时是学吉他,有时是学做饭。

学习成果如何,这个要看个人天分和兴趣,但一起学习,一起找乐子这个行为,却真真切切滋养着他们的感情。

结婚多年,他们不仅没有像许多夫妻那样相看两厌,相对无言,反而找到了很多共同爱好,拥有了很多美好回忆。

心理学教授霍华德·马尔克曼,曾对306对夫妻进行了15年的跟踪研究,发现那些经常一起玩的夫妻,幸福度比其他人高很多。

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3点。

首先,能玩到一起,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。

人总是双标的,喜欢打麻将的人觉得麻将益智,喜欢跳舞的人觉得跳舞健身;

但在不感兴趣的人看来,这些娱乐都可以扣上“赌博”“鬼混”等帽子。

如果是两个玩不到一起的人相处,最大的问题,是快乐不被理解,很难流通。

甚至有些人还会出言诋毁,扫人兴致。

这样下来,不是经常爆发争吵,就是选择停止分享,自我封闭。

其次,能玩到一起,可以为婚姻保鲜。

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:“你是如何拯救婚姻的?”

有位网友在下面分享道:

我们结婚第三年的时候,我明显能感觉到甜蜜劲头已经消散,再加上工作繁忙,两个人都没什么精力维护感情。 平时吃完饭,就一个在客厅,一个在卧室,各做各的事。 有一天,我突然很想玩以前和他一起玩的游戏,那是我们结婚前最喜欢一起做的事情。 他起初有点不愿意,拗不过我坚持,就答应陪我。 想不到,那天玩到了很晚,结束后他还兴致勃勃,和我聊着刚刚游戏里的操作和想法。 我们的婚姻也因为这个游戏,恢复了久违的生机。

说实在的,很多时候,不是婚姻里出了问题,是生活压力太大,让人失去相爱的活力。

这个时候,自己找乐子,固然可以缓解焦虑;

但两个人一起玩,才更有一种对抗生活的战友之感,更能让感情回春。

最后,能玩到一起去,说明了消费观和生活观能契合。

否则,当你计划双人旅游时,对方不停吐槽太贵;

当你养盆栽、买摆件时,对方只觉得是没用的垃圾。

你想想,这日子还能过下去吗?

想玩好,难免要花点小钱,花点时间。

如果这些看似无用之处的付出,两人都没什么意见;

那想必,在更必要更重要的方面,分歧也不会太多。

很喜欢这样一句话:

余生很长,找个能玩到一起的人,才能抵御柴米油盐的庸常,鸡毛蒜皮的琐屑。

好的婚姻,就应该做爱人一生玩伴。

激情会消退,财富有增减,唯有灵魂深处的共振,永远是彼此紧密连接的纽带。

前阵子,一位读者私信十点君,问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恐婚,是太没有责任心了,还是现在的孩子都不向往婚姻。

其实,在我看来,如今的年轻人,反而都是对婚姻有更高期待和要求的。

很多恐婚的人,恐惧的是婚姻不能如己所愿,是重复身边无数长辈和同龄人的悲剧。

所以,身为父母,我们才更需要帮助儿女。

用我们的经验阅历,教会他们如何择偶,如何从生活琐处中发现爱,发现那个能相伴到老的人。

点个,与君共勉。

作者 | 明冬,课虚无以责有,叩寂寞而求音。

主播 | 夏萌,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